关新妍不想让清曼卷入自己的事情,或许清曼觉得嫁人、经营家计不是喜欢的生活方式,可那种生活方式能让她远离风险,倘若卷进了自己的事情当中,便陷入前后无处着落、危险无处不在、未来虚无缥缈的处境。实是为她着想而刻意与她保持距离。
可关新妍终是低估了清曼的心智和叛逆的程度,未料到她日后竟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十分重大的影响。
在关新妍籍关家三小姐的身份在关家宅院容身,又不断地想方设法躲开家人耳目频繁外出活动之时,朝廷正风波不断,一桩又一桩事件搅得殿前、宫内外难以安宁。
去年初始,广南西路、广南东路、荆湖南路暴乱频发,一个个武装反叛组织如雨后春笋般遍地萌芽,他们劫掠百姓,对抗地方官兵,在当地造成极大恶劣影响。
朝廷最初选出一名声名不小的大将,给足银两、军马,命其速速镇压暴乱、清剿匪徒。这名大将不负所望,三个月时间让匪徒们偃旗息鼓。
然而,大军搬师回朝未多久,暴乱再起,且参与暴乱的人比先前更多,朝廷只好再次出兵镇压。这次清剿没有先前那般顺利,匪徒们互相结成盟友共同对付朝廷官兵,且依据有利地形,与朝廷官兵打持久消耗战。
半年多下来,官兵兵马、钱粮损耗愈多,匪徒们依旧猖獗,百姓生活更加疾苦,数不清的奏章飞向汴京,朝廷内外争议不断。
御史、言官们一顿激烈的口水杖之后,有人挺身而出,义正言辞指出,悍匪们之所以难以剿清,原因有三,其一,那位声名不小的大将第一次打了胜杖凯旋回京之时,未被授封爵位,心生不满。再次出征后,有心养匪自重,未料,后来竟成了养虎为患。
匪徒数目日增,作战经验日渐丰富,野心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已由当初小打小闹的规模变成了今日的磅礴之势。
其二,那位平乱将军为人刚愎、武断,行事鲁勇,好杀戮,一味以残暴屠杀手段去平乱,在当地颁布诸如一人为匪全家受戮的政令,当地百姓及匪徒们表面惧怕,内心不服,官兵稍有松懈,暴乱迭起。
其三,引发暴乱的根本原因是徭役、赋税太重,加上贪官污吏盘剥无度,百姓无以过活,这才铤而走险。倘若不解决当地根本问题,暴乱难以平息。
提出论点之人早已将人证、物证准备充足,令人无以辩驳。
那平乱将军是吴太师举荐,更是吴太师的门生,一时间,吴太师遭众言官口诛笔伐。
吴太师舍军保帅,撇清与那位成事不足之门生的关系,上奏乞求撤了那位将军的职并重新荐举另一位将军去平乱。
围绕谁去平乱的问题,朝廷议事大殿上再次出现急脸扯脖、喧嚣不宁、唇枪舌战、唾沫横飞的场景。
正当多股势力于殿内殿外明争暗斗、胜负难料之时,一向避世的二皇子忽然向父皇呈上一篇自请去南方平乱的奏章,通篇奏章里既有对南边形势的透彻分析,又有详细的应对之法,更是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表达了愿为父皇分忧、愿将父皇的仁慈博爱带到那片深受灾难的土地令当地民众尽快归顺朝廷的心愿。
最重要的是,二皇子出征条件里未向父皇讨要大批军马及粮饷,只讨了个两广、荆湖总督军街以及一张优惠地方徭役赋税、安民抚顺的政令。
皇上思量再三,同意了二皇子的提请。
随着二皇子的离去,南边平乱之事引起的硝烟渐渐散去。可未过几日,又一件事引起热议。
众多商民反应,从官府手中拿到的交引券换不来钱或货,从前商民费尽心力将货物运到官府指定的地方,便可用银或物换来对等价值的诸如茶交引、盐交引、香药交引、矾交引等,从而获得相关的商货运销资格。
交引券在京师或东南部分地区可视作比金银更好用的流通货币。可近一段时日来,交引券严重贬值。
商民们将钱粮交到榷卖事务处,领取了同等价值的交引券,回头再去京城或东南地方凭券领取相关货物时,阻碍重重。幸运的人尚可兑领少许货物,其将货物运到稀缺之地卖出高价或许还可回本。不幸的人兑领不到货物,交引券捏在手里如同费纸。
这头交引券兑换不出等值货品,而官府却还在大量印发交引券,且获取交引券的门槛不断下调,到后来,只要拿钱就能换取交引券。
交引券泛溢引起街市混乱。
这些问题的源头出在上层,今年是旱灾年,又与邻国金国打了几场杖,济民、割地赔款、打杖、镇乱已花去不少银子。皇上且还不勤俭,大肆修缮皇宫、各地建行宫,更是为寻求长生不老之法,求仙问道,广建道观,重金供养道士,让道士炼制不老仙丹。
吴太师发现国库亏损严重,采取巧立名目增加赋税、卖林、卖矿山等措施,收集来的钱经不住皇上、后宫娘娘们肆恣挥霍。后来便想出了增印交引券空手套白狼的方法。
商民们怨声载道,街市上物价乱象引起多方关注,在事情不断发酵之时,吴太师恐滥发交引券事情被揭发,暗里命铸钱局增铸大量成色不足的制钱换取商民手中的交引券。
新铸的钱流入街市引发了又一场关于钱的混乱,新钱与旧钱不等值,有些地方十文新钱抵一文旧钱,有些地方二十文新钱抵一文旧钱,随之而来的问题层出不穷,物价乱上加乱。
街市乱象的问题尚未解决,又迎来了新的议题。
靖王押送完颜墨、完颜如霜进京,朝廷还未对完颜墨、完颜如霜进行审讯,御史言官们先就该不该审讯这二人展开了争论。
围线这二人进行争论之时,不可避免地要提及靖王,因此,这也是一场关于靖王功与过的争辩。
有些人觉得打嘴仗尚不过瘾,采取了实际行动——劫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