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存审,他的九个儿子当中,最优秀的无疑就是李彦卿。
历史上的李彦卿,是一员文武兼修的儒将,文韬武略堪称当世一流。
虽然现在也还年轻,但如果把老李忽悠过来,让老李带一带他儿子,定会让李彦卿快速成长,将来就可以承担出兵朝鲜的任务。
但是,在晋王那边,周德威养老之后,就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老太保,晋王是不会松口的。
除非也利用太监的嘴,在晋王跟前进一番老李的谗言,方可如愿。
当然,也可以在李嗣源那里想办法,诱使李嗣源把李存审赶出来!
但是这样就又会有另一个结果:李嗣源在晋王军中的地位会上升到独一无二的地步,晋王也没有了制衡李嗣源的力量。
可不把李存审忽悠到兖州,他很快就会被晋王李存勖指定为防御契丹的将领,从而病死在幽州。
从这一点上说,李嗣源接替李存勖当皇帝,好像真的是天命所归,就算是李继岌这个穿越者,也不能改变。
与其让老李不明不白地死去,那就不如把老李骗过来,发挥他的余热,带一带子弟军的将领,让他们快速成长。
李继岌独自沉思,让宴会的气氛冰冷到了极点。
李彦图、李从训、李从重、王思同等人都不知道李继岌在想什么,更不敢出言打扰,只能静静地等着。
李继岌好似回过神来,笑道:“诸位勿怪,适才本世子有些走神,见谅!”
众人纷纷举杯,气氛才一点点回暖。
李继岌先给李从重敬酒,说道:“兄弟,辛苦你了!
一年来,把你放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地方,除了五六千男人,什么也没有,你可没什么变化吧!”
李从重刚开始还想弄出点眼泪,好点缀一下气氛,但是听到李继岌后面的话,却笑了起来:“世子,再要是不让我回晋阳,那可保不准要发生什么变化!”
众人跟着大笑!
李继岌问道:“从重,如今兖州的工坊如何了?”
李从重正色道:“基本与晋阳老家同步,稍稍落后两三个月。
老家有的,这里除了军工和化工也都有。
现在工坊的百姓也有几万人了,收益稳定,足可养活我们。”
李继岌:“你实行土地新政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阻力?你有没有杀人?”
李从重:“现在,拥有土地超过百亩的地主已经没有了。
大部分的地主获得了售卖我们工坊产品的权利,把土地交上来了。
几个顽固的,也都被技术性说服了。
后来又有几个用土地交换了售卖权。
我只是杀了三个人,但他们的家属后来也同意了。”
李继岌:“本世子不深究你到底杀了几个人。
不过,拥有四十万人口的兖州,居然只有区区几个地主反对,怕是不可能。
但还是那句话,只要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杀几个地主算不得什么!”
李继岌最希望的局面没有出现:兖州吸纳周边更多的人口。
这当然是李从重顾此失彼的原因。
李继岌也明白,把李从重一个人丢在这里,没有帮手,也是一个原因。
想要吸纳兖州周围的百姓们前来投靠,就必须让兖州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办法,还是开设工坊,提供百姓们挣钱的机会。
有了这样的打算,李继岌终于放下心来,跟兖州的一众官员们开怀畅饮。
随后的几天,李继岌很忙,先是查看了兖州的各个工坊,详细了解工坊的盈利能力和管理现状。
除此以外,他又查看了兖州城周边的地形。
李继岌准备把两种纸张的制造从晋阳剥离出来,放在兖州。
一是因为兖州距离江南很近,水陆交通都很发达,售卖到江南非常方便。
另一个是水。
河东非常缺水,只有一条汾河,不足以借力。
兖州不同,不仅有京杭大运河流经,境内也是河流纵横,湖泊众多。
北有四湖:昭阳湖、南阳湖、独山湖、微山湖;
南有五湖:安山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马场湖。
整个兖州,处在一片汪洋之中。
河流纵横的好处是可以利用水力,打造利用水力驱动的器械,实现工坊生产的高效率;
还有个好处是可以排泄制造纸张时产生的酸水。
这倒不是想要祸水东引,而是因为整个河东只有一条汾河,如果被污染,整个河东将会产生巨大的生态灾难。
但兖州不同,这些废水最终将会进入大海,依靠大自然的自平衡能力,不至于影响百姓的生活。
利用自然界的力量是趋势,单纯依靠人力不是长久之计。
后世西方爆发了工业革命,一个原因很重要,就是人力的多寡。
西方人少,当人力匮乏的时候,不得不想尽办法发展机械;
而当时我国人口众多,靠人力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再加人。
所以就没有发展机械的动力,也没这个必要。
发展机械的投入,可不是一般的大。
而此时的形势,就是人口太少了!
大唐鼎盛之时,人口将近九千万,而现在,还不到三千万。
要等着人口自然恢复,那还要至少一百年之久。
作为一个穿越者,当然不能任由历史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下去,否则,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自然界的力量,现在能利用的也只有水力。
而化学的力量,此时也只能用来杀人,却不是庇护人类。
还有军工也是如此,不过比化工稍好一点的是,可以在大规模的土建施工中爆破土石。
既然要把兖州建设成为基地,那就要降低晋阳在子弟军版图中的地位。
这两项子弟军的看家本钱,是李继岌必须要控制在手边的,既不能假手他人,也不能离得太远。
而且,按照李继岌的计划,晋阳不得不放弃。
当他再次占领晋阳的时候,应该是夺命53年后的960年了。
恰好,他那个时候,也是53岁。
李继岌领着李彦图、李从训、李从重、安家父子、王思同等几人一同确定了十多处新建工坊的位置,王思同就要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