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安阳府的街道上早已挂满了红灯笼,家家户户门前贴着崭新的春联,街边小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年味浓郁得几乎要溢出来。
叶明穿着一身靛青色锦缎长袍,腰间系着一条银丝纹绣的腰带,显得格外精神。
他身后跟着大哥叶修、二哥叶诚、大姐叶柔、大嫂王氏,还有两个蹦蹦跳跳的小侄子叶景和小丫头。顾慎和顾瑜兄妹二人也随行在侧,顾瑜今日换了一身淡粉色绣梅花的衣裙,衬得肌肤如雪,格外明艳。
至于叶父叶母,说是要准备过年用的东西,就没出来。
他们刚刚踏出侯爵府的大门,街道两旁的百姓们便像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纷纷停下脚步,脸上绽放出如春花般灿烂的笑容。
“侯爷!侯爷新年好啊!”一声高亢的呼喊声远远地传来,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卖糖葫芦的老汉正站在不远处,满脸笑容地向他们挥舞着手中那串红艳艳的糖葫芦,仿佛要将这串甜蜜传递给他们。
叶明见状,连忙笑着拱手回礼:“老伯,新年好啊!祝您生意兴隆!”
那老汉听了,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乐呵呵地回应道:“托侯爷的福啊!今年这街面可真是干净整洁,生意比往年好做多啦!”
叶秋站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他低声对叶诚说道:“三弟在这安阳府的威望竟然如此之高?”
叶风也不禁咂舌道:“是啊,咱们在老家当了一辈子的农户,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
就在这时,叶柔忽然眼睛一亮,指着街边一家布庄门口悬挂的招牌,惊喜地叫道:“三弟,你看,那不是咱们家的布庄吗?”
叶明点头笑道:";是啊,安阳府如今商税降了三成,又免了杂捐,许多商户都愿意来这儿做生意。咱们安溪的绸缎、茶叶、瓷器,现在都在这儿有分号。";
正说着话,突然一个身穿锦衣华服、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子快步走了过来。只见他步伐稳健,行色匆匆,仿佛有什么急事一般。
走到近前,男子停下脚步,对着叶明深深一揖,口中说道:“侯爷!今日您竟然亲自上街,实在是咱们安阳府的福气啊!”
叶明定睛一看,原来此人正是城南米行的赵掌柜。他微微一笑,连忙还礼道:“赵掌柜,不必多礼。我今日不过是出来闲逛,顺道看看市场的情况。”接着,他话锋一转,问道:“不知今年的粮价是否还像往常一样平稳呢?”
赵掌柜闻言,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他赶忙回答道:“托侯爷的福!自从您设立了官仓平抑粮价以来,这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就一直保持稳定,再没有那些奸商敢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了。如今,百姓们都对侯爷您感恩戴德,都说今年过年能吃上白米饭,全是托了侯爷您的福啊!”
叶明听后,摆了摆手,谦逊地说道:“这都是朝廷的政策好,我不过是负责执行罢了。”然而,他的这番话并没有让周围的百姓们信服。
此时,周围的人们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跟叶明打起了招呼。有卖菜的农妇热情地塞过来一把新鲜的冬笋,说是自家种的,让侯爷尝尝鲜;有糕点铺的伙计则赶紧捧来一盒刚出炉的桃酥,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甚至还有几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拼命地挤到前面,仰着小脸,奶声奶气地喊道:“侯爷!侯爷!”
叶明蹲下身,摸了摸其中一个孩子的头:";怎么,找我有事?";
那孩子怯生生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粗糙的木雕,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狗:";我爹说,侯爷让咱们能读书了,这是我亲手雕的,送给侯爷!";
叶明一怔,随即笑着接过:";雕得真好!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二牛!在官办学堂念书!";孩子挺起胸膛,骄傲地说道。
叶明拍拍他的肩:";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功名,给你爹娘争光!";
围观的百姓们见状,纷纷感慨——
";侯爷真是平易近人!";
";是啊,以前的官老爷,哪会跟咱们这些平头百姓说话?";
";听说侯爷还亲自去学堂给孩子们讲过课呢!";
叶明站起身,见家人们都一脸震撼地看着自己,不由失笑:";怎么,我脸上有东西?";
叶秋摇头感叹:";三弟,你这官当的……真是让大哥开了眼界。";
顾慎在一旁笑道:";叶兄在安阳府的声望,可是实打实用政绩换来的。";
顾玉也抿唇轻笑:";叶大哥在百姓心里,可比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亲切多了。";
叶明摇头:";百姓淳朴,你对他们好一分,他们便记你十分。";
正说着,前方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几个工匠正在街口安装一盏巨大的走马灯,灯上绘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彩画,精致非常。
";这是……";叶柔惊讶道。
叶明笑道:";今年除夕,安阳府要办灯会,这盏灯是主灯,到时候全城的百姓都能来看。";
正说着,工匠们见到叶明,立刻停下手里的活计,纷纷行礼:";侯爷!";
为首的匠人恭敬道:";侯爷,您吩咐的灯,咱们日夜赶工,总算在年前做好了!您看看,可还满意?";
叶明走近端详,走马灯做工精细,转动起来时,灯上的画面栩栩如生,不由赞道:";好手艺!除夕夜全城百姓都能看到你们的杰作,到时候,你们可就是安阳府的名匠了!";
匠人们闻言,激动得脸色通红,连连道谢。
一行人继续向前走,街道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布庄、茶肆、酒楼、药铺,应有尽有。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家新开的铺子,门口挂着";玻璃镜";";自鸣钟";等稀罕物的招牌,引得路人频频驻足。
叶景年纪小,好奇心重,指着一家店铺橱窗里摆着的玻璃镜子喊道:";爹!那镜子好清楚!";
叶明笑道:";那是新开的西洋货铺,走,带你们进去瞧瞧。";
进了店铺,掌柜的一见叶明,立刻迎上来,满脸堆笑:";侯爷大驾光临,小店蓬荜生辉啊!";
叶明摆手:";今日我只是带家人逛逛,掌柜的不必多礼。";
掌柜的却执意要送一面小镜子给叶明:";侯爷推行商政,咱们这些商户才能安稳做生意,这点心意,您可千万收下!";
叶明推辞不过,只得笑着接过,转手递给了大嫂王氏:";大嫂,这个你拿着,梳妆用得上。";
王氏又惊又喜,捧着镜子左看右看,爱不释手:";这可比铜镜清楚多了!";
逛完商铺,叶明又带家人去了新建的学堂。学堂里,孩子们正在先生的带领下诵读《千字文》,朗朗书声传出窗外,听得叶秋眼眶发热:";三弟,这些娃娃……都能读书了?";
叶明点头:";安阳府如今设了十所官办学堂,贫寒子弟免束修,笔墨纸砚皆由官府供给。";
叶风喃喃道:";咱们小时候,想读书都没机会啊……";
顾玉站在一旁,看着学堂里认真读书的孩子们,眼中泛起温柔的笑意:";叶大哥,你做的这些事,真的很好。";
叶明笑了笑,还未说话,忽然街上一阵喧哗,原来是几个百姓抬着一块匾额走了过来,匾上写着";青天侯爷";四个大字。
为首的汉子激动道:";侯爷!咱们街坊邻里凑钱给您打了块匾,您一定要收下!";
叶明连忙推辞:";这怎么行?我不过是尽了本分……";
那汉子却执意道:";侯爷,您来之前,安阳府的官儿只知道收税摊派,百姓苦不堪言。可您来了之后,减赋税、修道路、办学堂……咱们安阳府,如今可是北疆最富庶的地方!这块匾,您当得起!";
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掌声雷动。
叶明心中感动,终于接过匾额,郑重道:";好,这匾我收了。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安阳府所有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
百姓们闻言,欢呼声更盛。
回府的路上,叶秋拍了拍叶明的肩膀,感慨万千:";三弟,爹娘可以今天没出来,不然的话看到你今天这样,不知该有多高兴。";
叶明望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的红灯笼,还有孩子们追逐玩闹的笑声,轻声道:";大哥,这才只是开始。";
";安阳府的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