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浮生第一次注意到柳明,是在青松书院的月度辩论会上。
那天阳光正好,院子里挤满了前来听讲的学子。
柳明站在人群中央,三十五六岁的模样,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色长衫,正在激烈地反驳一位年轻举人的观点。
\"'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们这些人只会死记硬背先贤的句子,却不懂得其中的真意,这不是迂腐是什么?\"柳明的声音洪亮,言辞犀利,引经据典时信手拈来,很快就让对手哑口无言。
李浮生站在人群外围,观察着这个中年书生。
他注意到柳明说话时总是微微抬着下巴,眼神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
当书院的山长委婉指出他的论点过于偏激时,柳明冷笑一声,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会场。
\"这个人学问扎实,但太过锋芒毕露。\"李浮生在心里默默记下,\"以这样的性格参加科举,恐怕很难得到考官的青睐。\"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浮生经常在城西的旧书肆遇见柳明。
这个落魄书生总是独自一人埋头在古籍堆中,时而低声诵读,时而愤懑地拍打书页。
有一次,李浮生听见他对着手中的书籍嗤之以鼻:\"这种平庸之作也能刊印成书?现在的文坛真是越来越堕落了。\"
李浮生缓步走近,温和地问道:\"先生似乎对这本书很有意见?\"
柳明抬头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中年男子,虽然收敛了些许傲气,但还是忍不住说道:\"这些文章都是些迎合考官口味的陈词滥调,毫无真知灼见可言。\"
\"科举取士,既要看才学,也要看是否懂得审时度势。\"李浮生不急不缓地说,\"文章写得再好,若不合时宜,也是徒劳。\"
柳明皱起眉头:\"难道为了功名,就该违背自己的本心去讨好那些庸碌之辈?\"
李浮生摇摇头:\"我不是这个意思。”
“文章就像做人,要有风骨,也要懂得变通。”
“就像江河,奔涌时可以势不可挡,转弯时也能润泽万物。\"
柳明愣了一下,若有所思地摩挲着手中的书页。
李浮生暗自思忖:\"这个人并非顽固不化,只是被困在自己的想法里走不出来。”
“如果能稍加引导,或许还有转机。\"
从那天起,李浮生开始有意无意地邀请柳明一起品茶论道。
他们常常在书院后山的小亭子里,一壶清茶,几卷诗书,就能聊上大半天。
一个雨天的傍晚,柳明喝得微醺,愤愤不平地对李浮生说:\"我苦读三十余载,自问文章不输当世名家,却屡试不第!”
“那些考官,根本不懂什么是好文章!\"
李浮生给他斟了一杯醒酒茶,缓缓说道:\"上善若水,水能滋养万物而不争。”
“你的才华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但科场需要的可能不是这样的文章。\"
柳明沉默地喝着茶,眉头紧锁。
李浮生继续道:\"文章就像剑法,可以刚猛,也可以柔和。”
“刚猛的剑法能斩断荆棘,柔和的剑法能化解危机。”
“如果只会一种,岂不是太可惜了?\"
\"可是如果为了科考就改变自己的文风,那我和那些庸俗之人有什么区别?\"柳明不甘心地问。
李浮生回道:\"这不是要你改变本心,而是要懂得灵活变通,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就像高明的医生,遇到怕苦的孩子就用蜜糖调药,遇到不怕苦的大人就直接下猛药。”
“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
柳明沉思良久,最后郑重地向李浮生行了一礼:\"先生这番话,让我茅塞顿开。\"
李浮生暗自点头:\"看来他是真的听进去了。”
“以他的才学,如果能稍加调整,下一科应该会有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柳明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文风。
他仍然保持着深厚的学问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但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考官可能接受的写法。
李浮生经常帮他批阅文章,指出哪些地方可以更圆融,哪些观点可以表达得更委婉。
\"这段论述很有见地,但如果能用更平实的语言来表达,可能会让考官更容易接受。\"
\"这个论点很犀利,但如果能在前面先做些铺垫,就不会显得太突兀。\"
\"结尾处可以再温和一些,给考官留下个好印象。\"
三年后的秋天,又到了乡试放榜的日子。
柳明站在张贴榜单的告示墙前,手指不自觉地颤抖着。
当他在二甲第十七名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整个人都僵住了。
他盯着那个名字看了很久,突然放声大笑,笑着笑着又流下了眼泪。
当天晚上,柳明带着一壶好酒来到李浮生的住处,郑重地行了一个大礼:\"如果不是先生当年的指点,我柳明这辈子可能就要在愤懑不平中度过余生了。\"
李浮生扶他起来,淡淡地说道:\"这是你自己悟出来的道理,我不过是稍加点拨而已。\"
后来,柳明虽然没能高中进士,但因为文采出众,被推荐到翰林院参与修书工作。
晚年时,他写了一本书籍,专门探讨如何在保持本心的同时写出符合时宜的文章,成为后来很多科举学子的必读之作。
李浮生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柳明这个人本性刚直,但最终学会了变通。”
“这说明人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天注定,自己的选择和改变同样重要。”
“有时候,只需要稍微调整一下表达方式,就能让金子发出它应有的光芒。\"
李浮生坐在窗前,望着院中那棵历经风雨却依然挺立的老松,手中的茶已经凉了。
他回想着柳明的故事,心中渐渐浮现出一番感悟。
\"自傲啊......\"他轻声自语,\"就像一层透明的薄纱,人人都披着,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它的存在。\"
他提起笔,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缓缓写道:
\"自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影子,它藏在我们的才华背后,躲在我们的成就旁边。”
“当我们有所长时,它就会悄悄告诉我们:'你已经足够好了,不需要改变。'\"
李浮生停顿了一下,想起柳明最初那副愤世嫉俗的模样,又继续写道:
\"这份自傲最危险之处,在于它会蒙蔽我们的双眼。”
“让我们只看得见自己的长处,却看不见改进的空间;只听得进赞美之词,却听不进逆耳忠言;只执着于自己的方式,却拒绝尝试新的可能。\"
窗外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他的思考。
李浮生蘸了蘸墨水,笔锋一转:
\"要想更进一步,就需要:
其一,像柳明那样,保持对自身才华的清醒认知,却不被其所困;
其二,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身段,像竹子一样,内在坚韧,外在谦和;
其三,保持开放的心态,把每一次批评都当作进步的阶梯,把每一个建议都视为成长的养分。\"
他放下笔,端起凉透的茶抿了一口,又补充道:
“真正的强者,不是永远不犯错的人,而是敢于承认不足、勇于改变的人。”
“就像江河奔流,遇到高山知道绕行,遇到深谷懂得积蓄力量,最终才能汇入大海。\"
合上笔记本,李浮生长舒一口气。
他忽然意识到,这番感悟不仅适用于柳明,也同样适用于他自己。
即便活了这么多年,他依然需要时刻警惕内心那份不易察觉的自傲。
\"毕竟,\"他自言自语道,\"成长的路上,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别人,而是那个固步自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