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庆帝兴致高昂,举杯说道:“今日朕北巡至此,深感欣慰。奉国在奉国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实乃朕之幸事,大庆之幸事!”
众臣齐声高呼:“皇上圣明!”
李彻起身,恭敬地向庆帝行礼,说道:“儿臣蒙父皇厚爱,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庆江山社稷贡献绵薄之力!”
庆帝哈哈大笑,拍了拍李彻的肩膀,说道:“好!朕相信你!”
随后,庆帝又与众臣推杯换盏,谈古论今,气氛融洽。
见到气氛差不多了,李彻吩咐高丽女团上场。
给庆帝看的表演,自然是不能太过分,穿着太凉快。
但毕竟是李彻亲手培养出来的女团,便是穿着正常的衣服,也令在场的大庆文武瞪大了眼睛。
婀娜多姿的舞姬们翩翩起舞,衣袂飘飘,宛如天上的仙女下凡,令人眼花缭乱。
又有乐师演奏悠扬的雅乐,婉转低回,将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诗书礼乐,音乐在古代是很重要的社交方式。
这玩意是贵族和世家玩的东西,鲜少走入百姓生活中,凡是这一撮人玩的东西,都带有‘高贵’属性。
李彻是没觉得这东西有什么好听的,但庆帝和文武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点头称赞。
就在此时,突然曲风一转。
锵——锵锵——
高丽舞姬如潮水般退出,如流水般悠扬的音乐声,也逐渐转为金铁交加的铿锵之声。
觥筹交错间,乐声忽变,方才还是轻歌曼舞,转瞬间已是金戈铁马之声。
鼓点如雷鸣,激荡人心,笛音尖锐,仿佛金石相击,铮铮作响。
大庆君臣面面相觑,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
庆帝眉间微蹙,不解地望向李彻。
李彻却并未流露出丝毫慌乱,反而神色肃穆,腰背挺得笔直,眼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
他身边的文武官员也皆是如此,原本轻松的神情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庄严肃穆,仿佛在迎接某种神圣的仪式。
这曲风骤变的乐曲,恢弘壮阔,气势磅礴,与方才的靡靡之音截然不同。
时而如山洪奔涌,势不可挡;时而如金戈铁马,厮杀震天;时而如泣如诉,低沉悲壮。
乐曲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除了庆帝之外,大庆这边以朱纯为首的武将,也从这乐曲中听出了不同的意味。
这并非普通的宫廷雅乐,而是充满了肃杀之气,带着一股浓烈的铁血味道。
“此曲何名?”庆帝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
下面的霍端孝起身,朝着庆帝深深一拜,朗声道:“启禀陛下,此曲名为《奉王破阵乐》,乃是我奉国乐师看到奉王殿下在战场上亲自带军厮杀,心有所感所创。是一首激励士气,破阵杀敌的战歌!”
“哦?”庆帝来了兴趣,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霍端孝继续说道:“奉国与高丽首战中,我军以一万击敌十万,敌众我寡,形势危急。奉王殿下首次上阵杀敌,连破敌军三阵,亲自射杀敌将。”
“当时,有高丽乐师在敌军之中,亲眼目睹殿下之壮举,心有所感,回国后写下此曲。后我军攻破柳京,那乐师也被擒住,为了保命向殿下献出此曲。”
“殿下听之甚喜,将军们听闻此曲,无不热血沸腾,士气大振。故而殿下赐名《奉王破阵乐》,以此曲为奉军军歌。”
随着霍端孝的讲述,乐曲也进入到了高潮部分。
鼓声如密集的雨点,敲击在在场众人的心脏上。笛声尖锐高亢,弦乐低沉呜咽,像是对逝去英灵的悼念。
整个大殿都回荡着这激昂的乐曲,仿佛让人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之上。
庆帝这才明白,为何奉国君臣听到这乐曲会如此肃穆。
这不仅仅是一首乐曲,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庆国武将们听得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即上马杀敌。
就连庆帝也想起当年立国之时,经历的腥风血雨,沉稳多年的心也多了几分悸动。
乐曲渐渐进入尾声,鼓声逐渐平息,笛声也变得悠扬婉转。
着战争的残酷过后,迎来的是和平的曙光。
但那种激昂的旋律,却依然在人们心中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庆帝举起酒杯,对着李彻说道:“此曲慷慨激昂,令人振奋!彻儿不愧是朕亲封的天策上将军,奉国将士亦是英勇无畏!朕敬诸位一杯!”
李彻连忙举杯回敬,说道:“谢父皇夸赞!我奉国定当世代效忠父皇,保卫我大庆江山安宁!”
众人纷纷附和,拿起酒杯一饮而尽。
一时间,大殿内父慈子孝,宾尽主欢。
无人察觉,当庆帝放下酒杯之时,眼中皆是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异色。
李彻的嘴角,也噙着一丝微弱的笑意。
这《奉王破阵乐》自是出自前世《秦王破阵乐》的灵感,其诞生也没有霍端孝说的那么传奇。
什么敌国乐师被震慑,心血来潮有感而发......
编出这许多故事,不过是为了给这首曲子加上点传奇色彩罢了。
和刘邦斩白蛇一样,古代人掌控舆论的一贯招数而已。
实际上,这首曲子就是李彻召集奉国乐师,以前世军乐为基础,融入了一些军号的元素,创造的一曲《伪·秦王破阵乐》。
李彻在此时奏出此乐曲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彰显军功!
庆帝以护国军将领之事提点李彻,虽然也表达了他的大度,但这种暗戳戳的威胁,李彻不喜欢。
此举就是在告诉庆帝,儿臣壮矣,已经不是那个只能在大殿上撞柱明志的孱弱六皇子了,如今儿臣的剑也未尝不利!
莫说庆帝不计较护国军之事,就是他抓着不放又如何?
逼急了李彻,无非就是一套《奉军入关》,《天冷加衣》,《你们害苦了我啊》,《陛下万岁》的小连招罢了!